艾儒略相关论文
在明清大背景下,大批传教士因欧洲宗教改革而认识中国,纷纷前往中国传教。这一举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兴起了传教士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钱锺书先生率先提出朗法罗的《人生颂》(A Psalm of Life)为中译首见的“英诗”与“西洋诗”之说,所指系威妥玛(Sir T......
在明清大背景下,大批传教士因欧洲宗教改革而认识中国,纷纷前往中国传教。这一举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兴起了传教士汉......
明末时期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的《几何原本》成为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园地的一朵奇葩。因此,通过对《几何原本》在中国传承问......
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Julio Aleni,1582-1649)是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1613年来到中国,1649年逝世于福建延平。他热爱并精通中国文字与......
“无处非中”出自艾儒略《职方外级》,原文是这样的:“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所谓东西南北之分,不过就人所局立名,初无定准。”这本......
从西汉至明末,张骞的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发生过四次演变,而张骞乘槎冲牛斗的故事影响深广. 诗歌中借用张骞乘槎刻画传教士的形......
宗教对话的解读需要跨文化哲学视野.文化间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基于雷蒙·潘尼卡文化间哲学的“形式相似等价物”理......
艾儒略在《性学桷述》中致力于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人性论思想的会通,采取的策略是依据四因说及其形式因与质料因、灵魂与......
晚明耶稣会士入华传道工作在知识分子阶层和民间形成很大的影响.耶稣会士积极与官员接触,通过与官员的私人关系进入知识分子的交际......
艾儒略是明末来华的著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被誉为"西来孔子"和"福建宗徒".其成功的原因来自于他开创的耶稣会在华基层传教工作与文......
明末理学家黄文熠(1556-1651),人称季设先生,又因终生不仕,时人称为“黄布衣”,他著书立说,门生故吏遍布。他临卒前交待后人,要将他的棺材......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
《万物真原》是耶稣会士艾儒略于明末撰写的神学著作。该书以论证精详,逻辑缜密著称,在当时的中国文人中享有颇高声誉。清代,该书出现......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次历史性的交汇,展示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尤其是不同知识体系、世界观、意识形态的竞......
中国古人长期信奉"天圆地方"的宇宙论和以"九州说"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到17世纪前后,中国古人通过《职方外纪》等西方地理学著作......
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传教士能否得到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不仅取决于他们所传天学与儒学是否相融以及传教士个人的威望与影响诸因素,还取......
晚明耶稣会士入华传道工作在知识分子阶层和民间形成很大的影响.耶稣会士积极与官员接触,通过与官员的私人关系进入知识分子的交际......
艾儒略在《性学觕述》中致力于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人性论思想的会通,采取的策略是依据四因说及其形式因与质料因、灵魂与......
明未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通过传授天文、算法、地理等科学知识的手段,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在这些人中有的成为了信徒,有的成为了友教人......
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传入中国的地理知识中,包含有“海族”即海洋生物知识。学界对这些“海族”知识已......
明末天主教由艾儒略传入漳州以后,引起了漳州士大夫强烈的反响,出现了一批奉教人士与排斥者。艾儒略在漳州的传教活动及其传播之天......
[内容摘要] 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藏有一部《职方外纪》残本,共三卷,书末还有瞿式谷、许胥臣、熊士旂的序跋文字。此外,该图书馆......
艾儒略是晚明第一代入华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次翻译了福音书。与耶稣会在华的传教方针一致,艾儒略在译......
中西交流是以地理知识的沟通揭启序幕的,但来华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地理新知识,往往难以一时被中国古代士人所接纳。其中诸多细节,体现......
魏源深受艾儒略的影响,其<海国图志>至少在33处引述了艾儒略的<职方外纪>.<海国图志>的内容远比200多年前的<职方外纪>丰富得多,详......
本文通过研究利玛窦传记《大西利西泰子传》及其作者张维枢,探讨了下列四个问题:通过张维枢《大西利西泰子传》与艾儒略《大西西泰......
艾儒略是继利玛窦之后,第二代传教士中最杰出的一位。一方面,艾儒略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路线,著书立说,将西方地理、数学、宗教......
艾儒略在《性学觕述》中基于其形式因与质料因、灵魂与肉体二元结合的内部构成说,将儒学中天所赋予的性与天主教中天主所赋予的魂......
奥古斯丁复形说是从救赎的角度来看上帝的形象。本文考察了奥古斯丁复形说的东传史,发现其中存在两个派别:一个是主流,坚持传统的......
明末耶稣会士艾儒略在福建莆田传教,与当地多位士绅文人交游来往,诗咏唱和。文章从传世的诗文、史书入手,梳理了有关诗人士大夫的......
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来说,耶稣会士来华以及相伴而来的儒耶对话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大量耶稣会士来华......
“中国神学三人行”自2016年6月开创以来,深得广大读者欢迎与厚爱.正如创栏“前言”所说,“三人行”旨在记录三位作者点滴神学思考......
《职方外纪》是第一部西方人用中文写就的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信息的书籍,成书于明代,在之后的几百年里流传甚广,形成了诸多版本,......
本文在《圣经》汉译史的视域中,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讨不为学界熟知的福音书在晚明时期被翻译的个案,即艾儒略对福音书的翻译。翻译......
耶稣会士艾儒略1637年译著的《圣梦歌》,长久以来并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台湾学者李奭学先生的《中译第一首“英”诗——艾儒略<......
利玛窦是第一个成功地与中国人进行文化交流的西方人。作为耶稣会教士,他在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传教,不过由于他善于观察和分析,到了......
随着明清之际大量传教士入华,西方大量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被带到了中国。其中,作为西方现代大学体系发端的耶稣会大学体系也被他们......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时,正是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如日中天的时代。耶稣会士所传来的“西学”,主要是文艺复兴之后在西方......
本文重点讨论《澳门纪略·澳蕃篇》中的"禽之属""兽之属""虫之属"和"鳞介之属"几个部分。通过对其中若干外来动物的分析,指出该书......
艾儒略《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万国图志》后最早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作。历来关于《职方外纪》的研究基本围绕"书名、作者......
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及附图中的高加索及北欧的两个"女人国"、北欧的"矮人国"、南美洲的"长人国"三则传说,分别源......
艾儒略是第二代耶稣会最为杰出的传教士之一。他侧重在中国民间传教,特别是福建地区的天主教传播工作,赢得了“福建宗徒”的号称;他在......